创想未来,贯通培养 ——“苏州市创新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联盟” 专题研讨活动
创想未来,贯通培养
——“苏州市创新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联盟” 专题研讨活动
2024年12月6日,“苏州市创新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联盟”专题研讨活动在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隆重举行。此次研讨盛会以“创新人才的一体化培育”为核心议题,汇聚了一群杰出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紧扣新课程标准、新课程体系及前沿教育理念,精心策划并实施了37堂展示课。授课教师们不仅具备高超的综合素养,而且在课堂掌控上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学生们在他们的引导下,思维灵动,积极举手发言,这一景象给所有在场的观摩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课例展示各显风采
01语文
周静老师《散文专题复习》
感谢周静老师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堂充实的课。面对高考阅读“随文命题”的形式,周老师的课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复习策略:
其一,依体解读,体是文体,散文阅读要抓住散文的文体特征。周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散文中的“形”“神”及其关系,让学生学会抓住“形”去把握“神”,从而体悟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其二,依文解读,文是文本。周老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细读文本,文本读懂了,题目也就会做了。
其三,依法解读,法是方法。周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教材《我与地坛》,从中提炼自然启迪类散文阅读支架,让学生运用阅读支架去读高考真题《霜降夜》,最后再总结阅读方法。整堂课让学生阅读有抓手、有收获。
姜幼君老师《包身工》
就整体教学内容而言,姜老师的课堂体现了三个关键词:中心、重点、抓手。
姜幼君老师按照《新课程标准》和单元学习提示,设计了三个任务——捕捉灵魂的震动、体验灵魂的震动和解剖灵魂的震动。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合作讨论,以体验灵魂的震动为重点,启发学生思考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就课堂呈现方式而言,姜老师的课堂体现了一个中心:生本。师生互动频繁,学生思考发言踊跃,反映了教师平时教学中对“生本”的重视,课堂呈现出生成性、生动性。总的来看,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气氛活跃,彰显了生本课堂特色;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关键词句理解体悟文意,充分凸显了语文味。
岳东洋老师《包身工》
这是一堂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环节有机衔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的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教学内容确定准确。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抓住了本篇文本的主要特色。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了自主研学和合作探学的方式,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任务衔接丝滑。比如开头让学生写下“自由、尊重、劳动、权力、爱”,让学生分三次进行逐次删减,从而巧妙的引出包身工的生活是缺乏自由、尊严、爱、权利,只有劳动的悲惨生活。很自然的进入了第一个教学任务,明确报告文学的写实性;用消息的修改版本和原文的语段进行对比,进入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的欣赏。
板书设计精巧。板书分为两个环节,一方面是对包身工生活现状的概括,借助表格框架的形式,包身工的生活现状就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了。另一个板书则从“人”的角度,说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同情、批判、控诉。板书贯穿整堂课,教学的重点通过板书表现的一目了然。
作业布置衔接教材。作为篇幅很长的文章,以读书札记的方式,让学生写批注,及其有效;同时和教材的单元任务二第2个任务相衔接,完成了课堂教学的闭环。
课堂未完待续魅力生成。课堂最后穿插2007年的陕西黑煤窑童工事件,让学生课后思考:法律健全的现代社会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文中包身工样的童工事件。课堂完成了,但是留给学生的思考并没有结束。
曹建平老师《包身工》
这是洋溢着浓郁人文关怀的一课,曹老师在课堂上细致入微地对比了十五六岁女孩与包身工的迥异生活,鲜明地揭示了包身工命运的悲惨与不公。紧接着的维权大会深入探讨了这一悲剧的根源,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问题的理解,更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严飞虹老师《包身工》
严老师的课令人印象深刻,她巧妙地借助报告文学的独特魅力,生动重现了包身工的悲惨境遇,运用数据直观呈现,震撼人心。穿插维权知识,不仅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更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深切体会到社会责任的重大。
02数学
袁海勇老师《事件的独立性与条件概率》
本节课帮助学生系统地回顾了相关知识,使学生对他们所学的知识查漏补缺,梳理并形成一个前后相关的知识网络,并在巩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习能力。
袁老师在例题讲解的时候想得清楚,说得明白,语言准确精炼,幽默风趣。在例题的变式中选用了开放性的命题,先让学生试着在尝试中“大海捞针”,然后回归到如何实现“准确定位“,在探究中理解了问题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是同时具备共同性和差异性,既要有相同的,还要有相反的,有差异的。从这个意义来讲,为什么优秀的有经验的老教师课上得好,学生学习效率高,袁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就是他给学生的不是一个方面的东西,而是多方面的、立体的、全面的。他在课堂上能够把学生的好奇心、思维调动起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课堂兴趣。整节课,袁老师言有尽而意无穷,在例2(2)设了事件A,B之后提出用基本单位刻画别的量,渗透了基本量思想,寥寥数语,就能打开学生思维的窗户。思也无涯,这是教师课堂语言的最高境界。(评课人:李雅萍)
王利丽老师《同三角函数基本关系第一课》
王利丽老师十分具有亲和力,她的课堂融合了讲授、启发和微探究,实用、高效且精彩。王老师通过预设符合学情的问题与练习,搭建课堂,她在引入时,利用三种数学语言回顾了前知;在建构时,从特殊到一般,再利用定义严格论证,重要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思维策略,并通过辨析强化概念理解;在应用时,充分留白,给予学生思考时间,特别是让学生自我改编问题解决,为学生搭建表达的舞台,对培养学生思维力,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效果显著。
陈伟华老师《事件的独立性与条件概率》
本节课陈老师详细的对基础知识进行了梳理, 条件概率到独立性事件的性质,从形的角度,数学的符号语言的角度都讲的很清楚,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的问题层层递进,思维逻辑紧密,陈老师通过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规范的表达、解答,对同学们平时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精准的去解决,说理清楚明了。
、
倪馨老师《圆锥曲线中的面积最值问题》
倪老师教态自然大方,基本功扎实,圆锥曲线涉及复杂运算,她从思路方法和算理上给予学生指导,整节课条理清晰,课堂设计层层递进,有层次感。本节课重点是圆锥曲线背景的面积表示,难点是利用函数求表达式的最值。倪老师对方法和思路进行的细致的讲解和总结,突破难点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运算时间。在多处细节处理上我也受益颇丰。
金盼老师《分式的基本性质》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金盼老师开设的《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类比的方式,以分数的学习脉络,梳理出分式的学习框架,使学生从学习之初便有了清晰的认知。在教学中以性质与概念为主线,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掌握性质,高效完成教学内容。而结构化的板书设计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03英语
吴昕逸老师《Unit 7 Task》
在这节写作课中,吴昕逸教师精心设计了丰富且有层次的教学内容,从文章结构到语言表达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此外,教师巧妙地创设了关于苏州季节特点的情境,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与参与度。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写作热情,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投入并从中受益。建议各部分加一点衔接,最后的展示环节多给学生更多的机会,细化一下对学生的写作评价。
王宇老师《Unit 7 Task》
王宇老师这节写作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设计合理。一开始,王老师以一个有关冬天节气的视频自然导入本课内容,引导学生描述冬天,并穿插生词的讲解,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生词问题。紧接着,王老师从文章的主旨大意、框架以及文本内容几方面对文章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和框架结构。然后,王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四个季节的特点和活动,为后续写作做铺垫。在写作之前,王老师还讲解了写作技巧,并给学生提供了范文,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写作任务。在写完后,通过生生互评和投影展示学生的作文,帮助学生互相学习。总之,这节课是一节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活动丰富的写作课。
麻皎洁老师《必修二Unit 2 Reading》
麻皎洁老师的教学风格自然大方,指令用语清晰直接,精心设计的课件不仅美观,而且紧密贴合教学主题,展现了麻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这堂课中,麻老师不仅从篇章结构、文本信息、写作手法等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课文内容,同时巧妙运用思维导图、图片、表格、问题链等形式,为学生构建充分的认知架构,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意义进行独立、创新、辩证思考,使得学生能够流畅地达成本节阅读课的学习目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麻老师在结尾处又提问了课堂导入时那两位不爱运动的同学,发现他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也点燃了内心中一颗渴望运动之心,可谓是精彩的画龙点睛之笔!
陈姝含老师《必修二Unit 2 Reading》
陈姝含老师是以一段真正的热身运动开启了本堂阅读课,让学生切身体会运动带来的好处。然后她最精妙之处就在于她以自己学生的视频串联了整堂课,非常新颖。她的沉浸式教学让学生熟悉文本的同时,清楚明白对于一个刚开始锻炼的人要注意些什么,在此基础上她设计了非常实用的写作环节——分组让学生对视频中同学Jeremy推荐一个适合他的运动以及一些注意事项。最后通过习总书记的讲话升华本节课的主旨——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
04物理
刘鹏老师《抛体运动的规律》
刘鹏老师开设的《抛体运动的规律》教学设计思路顺畅,逻辑衔接自然紧密,全面围绕教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抛体运动的规律,体验推导的乐趣,在师生和谐互动中就顺利的达成了本节课程教学目标。
戴大勇老师《带电粒子在叠加场和交变电磁场中的运动》
戴大勇老师带来的《带电粒子在叠加场和交变电磁场中的运动》公开课,以三种常见的叠加场,平行推进又层层递进,展开了深度学习模式,不断激发了学生挑战的强烈欲望。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吸引着学生,呈现了一场知识和思维双向奔赴的物理复习示范课。
胡振峰老师《带电粒子在叠加场和交变电磁场中的运动》
胡振峰老师开设的《带电粒子在叠加场和交变电磁场中的运动》公开课,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回归教材,通过情景化引入、问题化展开、任务化驱动的方式,师生配合默契,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思维的自然成长。
朱涧泉老师《光的衍射》
朱涧泉老师带来的《光的衍射》以物理学史为线索,以递进式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为核心,通过丰富多样的师生活动展开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惊艳的光学实验中被物理的魅力所折服。
05生物
周柳老师《细胞的增殖》
周柳老师《细胞的增殖》课堂教学,通过具有超强再生能力的涡虫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为主线,通过模拟活动、材料分析,巧用类比推理法等,引导学生构建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环环相扣地指引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逻辑清晰地描绘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高效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
敦颖老师《生态系统的结构》
敦老师利用资料分析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布置了三个任务,从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到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任务从简单到难度,并利用六块小黑板进行学生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本节课设计精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课上抓住学生的思维主线,通过丰富的活动,不断尝试,不断修正,是一节生长的课堂。
柴博文老师《生态系统的结构》
柴老师以“天宫一号”视频导入,由天宫一号内部的各种生物和环境为讨论内容,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并以其中的代表生物为例,说明其物质和能量来源,再把这些生物以碳的利用为例,构建生物之间的关系。
在“天宫一号”的情境下,他以小组小组讨论的方式,布置了三个任务,这三个任务层层递进,共同来研究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最后再以“天宫一号”的实施改进作为这个本节课的结束来升华主题。
06历史
石晓健老师和仲伟伟老师同题异构,课题为《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两位老师两种不同的风格,石老师整课高屋建瓴,通过不同时期传媒的毛泽东肖像,设置悬念,注重概念辨析、遵循时序、善于引导、培育情怀过程中圆满完成。为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提供了范例。仲老师深入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艰难环境中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过程。通过设置历史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和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解读,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俞建飞老师和王姿倩老师同题异构,课题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家法的发展》。俞老师详细讲解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和国际法的发展,内容涵盖了从专制王权到民族国家的演变、国际法的基础和扩展等多个方面。对民族国家的定义、性质、建立过程以及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动因。引导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培养他们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王老师通过设置历史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提高了课堂互动性和学生的思维能力,课程强调史料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王雅静老师《敌后战场的抗日》
王雅静老师以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导入,以“持久战”战略思想的萌发、确立、运用、调整与实施效果为主线,将敌后战场抗战的指导思想及抗战实践有机地结合,讲解过程清晰准确,逻辑严密。授课过程中,王老师注重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指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07地理
郁玲洁老师《交通运输》
课标要求是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征,以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此课标下,本课以秭归脐橙为情境线索,以探究古今秭归橙的运输方式对比,感知交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选择运橙方式和自学教材,能够熟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以便在现实情境中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通过问题秭归橙运到哪里来熟悉中国交通分布特征,并能通过要素联系的方式找出影响交通分布的原因。本节课融入屈原诗句、视频、地图绘制来丰富课堂活动,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学科间的联系和空间的联系。课后实践作业安排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学习中,符合初中生的成长特色。
张瑞老师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本节课从上海人才宣传片导入,带着疑问走进“三生三世”的上海发展历程:第一世(工业化初期,纺织女工挑战赛)上海发展轻纺工业的区位优势;第二世(20世纪50年代,钢铁工友夜谈心)这段时间上海为什么发展重工业、与棉纺织工业相比,钢铁工业的特点是什么、上海具备发展重工业的区位优势;第三世(20世纪90年代,我的未来我做主)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及对上海发展的意义,并分析这段时间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的区位优势。本节课思路清晰,从概念、表现、影响、措施四个方面展开,教学效果好。
施蓓蓓老师《气象灾害》
点评:板书设计,框架结构体现整体课堂思路;一问一答,讲练结合强化对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指导,构建答题思路,指导学生学习;拓展延伸,由洪涝引出干旱,由此及彼,学以致用。
评课照片:
课例展示活动之后,与会专家和老师们纷纷来到希文讲堂参加研讨。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张飞发表了讲话,他详细介绍了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状况,并热情地欢迎了莅临指导的领导和教师们。
苏州市吴中区教研室殷容仪主任致辞。他对与会专家和老师们表示了热烈欢迎,同时谈了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最后殷主任预祝本次研讨活动能顺利完成。
常州市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胡云飞和苏州市吴中区教研室主任殷容仪共同为“苏州市创新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联盟”揭牌。
本次活动还特邀了胡云飞主任为老师们带来了题为《做真实教育》的专题讲座,胡主任的讲座质朴又富有深意。在探讨教育议题时,胡主任首先明晰了“创新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之间的细微差别,并着重指出,“创新人才”的核心在于强调个人素养的后天培育与发展。进而,话题转向如何有效培养这类创新人才,并援引了《经济》杂志中的教育访谈内容,其中涵盖了基本素养的培育、教育公平性的追求以及创新思维的激发等关键教育领域话题,分享了对这些议题的独到见解。
这一讨论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教师和学生所面临的巨大教育压力。通过一系列生动且贴近现实的案例,不仅促使人们深刻反思当前教育的现状,而且强调了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倡导教育应求真务实、遵循科学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一线教学实践,胡主任提出了具体建议:教师们需紧抓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学会在教学中适当“留白”,给予学生更多思考与探索的空间。他引用了一句深刻的话:“唯有专注才有深入,唯有深入才能领悟”,以此强调深入学习与理解的重要性。
为了进一步阐释其观点,胡主任还通过详细解析几道数学真题,着重指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解题策略的关键性,反对盲目、无效的刷题行为,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最后,徐晓东校长总结了胡主任讲座,徐校长认为胡主任的讲座朴素且真诚,贴近一线教学,对一线教师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本次研讨活动由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徐晓东校长主持。
"苏州市创新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联盟"专题研讨活动在热烈的研讨氛围中圆满结束。此次活动使参会教师深刻体验到了苏州市名师的独特魅力,吸收了前沿的教育理念和高效的教学方法,对推动苏州市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